欢迎登录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投融平台
  • 202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受疫情考验,一季度企业销售受影响最为显著。但自二季度以来市场逐步恢复,下半年随着供应量显著提升、房企销售规模持续增长。疫情下百强房企全年累计销售规模实现了近13%的增长,但内部分化也比较明显。仍有规模房企业绩目标完成情况不理想,同时也有部分企业负增长。   随着“三道红线”下企业融资端将进一步收紧,高杠杆、高负债的运营模式无法持续。预计未来行业竞争和企业经营压力加剧,不排除2021年还会有更多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企业。控风险将成为未来土地投资的首要考虑,战略上“择优而投”选对城市,核心城市做深耕,次级城市多合作。同时,财务稳健、产品力出色、精细化运营能力更强的房企也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竞争优势。 01   规模:全年累计增长13%,年末增速放缓   2020年12月,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15350.3亿元,单月业绩同比增长20.6%,环比增长27.7%。截至12月末,TOP100房企的累计销售操盘金额达到114839.4亿元,较2019年增长13.3%。   从全年业绩走势来看,一季度行业销售受疫情影响最为显著。二季度市场逐步恢复,百强房企的单月业绩同比在4月转正并稳步提升。下半年,房企供货和销售节奏后移、供应量显著提升。四季度市场竞争压力明显上升、去化率承压,百强房企单月业绩同比增速自8月以来持续回落。   02   门槛:TOP50房企增幅最高   2020年,百强房企各梯队销售金额入榜门槛同比持续提升。其中,TOP10和TOP30房企操盘金额门槛分别提升18.5%和16.8%至2404.2亿元和1120亿元。TOP50房企竞争格局加剧,操盘金额门槛670.1亿元,同比增幅最高达26.8%。另截至12月末,TOP100房企操盘金额门槛也同比增长9.4%至220.9亿元,而TOP200房企门槛提升幅度不大。   03   集中度:百强房企规模增长分化持续,行业竞争加剧   2020年,龙头房企继续保持稳健发展,TOP10房企销售操盘金额集中度达26.3%,同比基本持平。TOP11-30及TOP31-50梯队房企操盘金额集中度去年明显提升,市场份额稳中有升,规模房企竞争优势进一步深化。TOP51-100梯队房企的操盘金额集中度也有一定提升。而随着企业梯队分化及行业竞争的加剧,TOP100之后房企的销售操盘金额集中度未见明显增长。未来,随着市场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中小规模房企的增长空间也进一步受限,“三道红线”下将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运营管控效率提出更高的考验。   04   业绩目标:多数房企完成,整体完成情况不及往年   从2020年房企的目标完成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在年内设定了业绩目标的规模房企,均完成了年度业绩目标。其中,恒大、金茂、滨江、越秀、时代5家房企业绩表现相对突出,在11月就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但整体来看,受疫情影响2020年企业整体的业绩完成情况不十分理想,目标完成度超110%的房企数量不及2019年,目标完成度在90%-100%之间的房企数量也有所提升。   05   企业表现:业绩规模提升同时,企业增长质量不容忽视   截至2020年末,百强房企中有超8成房企累计业绩超去年同期,其中超4成企业的同比业绩增速在20%以上。从企业表现来看,年内房企除了在一季度疫情期间纷纷通过开拓线上销售渠道促进项目认购签约。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规模房企也从营销端持续发力,积极把握销售窗口期、加大推货力度、加紧去化。具体来看,在TOP20房企中恒大、绿城、华润、招商、金茂累计业绩规模的提升较为突出。此外,龙光、建发、美的置业、佳兆业、华发、滨江、时代、越秀等房企2020全年的业绩同比增速也相对较高。   但在百强房企整体销售规模提升的同时,企业自身业绩的增长质量也不容忽视。特别是近年部分中小规模房企更多地通过项目合作谋求全口径业绩的提升,2020年内TOP51-100梯队房企全口径业绩增速达22.8%,显著高于操盘和权益口径。销售操盘比、销售权益比降低的房企个数占比也明显高于其他梯队房企。对于这部分房企而言,虽然目前业绩规模仍处于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但在长期的行业竞争中,自身的项目品质、产品打造、品牌价值、组织管控能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06   企业展望:2021年房企发展“稳”字当头   展望2021年,在“房住不炒”的政策主基调下,房地产行业发展仍将以“稳”字当头。企业层面,市场下行压力,叠加“三条红线”管控,房企将面临降负债、促增长双重挑战。销售方面,预计会有更多房企陷入“负增长”;投资方面,将受限于资金面状况,拿地保持谨慎;融资方面,政策监管不放松,在降负债任务下,整体融资增速将有所放缓;多元化方面,投资逻辑转变,挖掘“第二增长曲线”。   业绩:部分企业面临负增长困境,加快提升营销、产品实力   尽管今年房企业绩在一定程度受到疫情冲击,但是整体规模持续放缓趋势已定,可以预计,2021年市场考验只会有过之而不及,销售态势不容乐观,或有越来越多的房企面临负增长困境。尤其是“三条红线”全面实施,降负债、稳流动摆在行业发展首要位置,迫使房企放慢周转速度,此外当前无论是拿地、施工或是营销,投入压力都更大,资金面状况对于业绩实现影响程度也加深。   2021年,各大房企都将处于内外部调整的适应期,提升经营实力是“活下去”唯一出路,不仅要做到防范风险、走出困境,同时也要放远眼光、追赶趋势,走在行业前面的企业始终是最大的赢家。一方面,营销端仍然是房企发力促销售的主要方向,除了传统的营销模式,线上营销、自建分销渠道有利于提升营销效率;另一方面,产品将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表现,需求侧改革下,房企要更加关注需求端的特征与变化趋势,优化产品供给,实现升级。   投资:经历调整后企稳,布局更加聚焦于基本面优质城市   2021年,在“三条红线”新规下,房企投资将经历调整后企稳,整体拿地态度保持谨慎,企业投资表现将在较大程度将受到资金面状况的影响,呈现分化态势。红色档和橙色档企业降杠杆压力大,融资限制也更大,将会被迫放缓或暂停投资,而资金面状况较为良好的绿色档和黄色档房企则有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可以伺机获取优质地块。   在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下,风险作为投资的首要考虑。城市选择上,房企将更倾向于“择优而投”,选择基本面优质的城市或深耕型区域更有利于去化的实现,而对于新拓城市,房企会相应减少布局,谨慎评估。此外,投资方式上,由于融资受限,房企也更愿意通过合作拿地来控制风险,缓解资金压力。   融资:政策监管从严,融资增速或放缓   2020年,房企融资环境先松后紧,而随着“三条红线”的提出,进一步加强了房地产融资监管,也为2021年房企融资调控奠定了基调,叠加11月底《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发布,指出房地产行业降杠杆趋势不变,可以预计未来房企融资监管继续从严,融资环境大概率保持收紧。   2021年,在“降杠杆”主旋律下,房企融资增速或放缓,主要以借新还旧为主。在资金面收紧预期下,财务状况欠佳的房企生存压力加剧,更多房企将使用经营杠杆和合作杠杆代替有息杠杆,这也增强了明股实债等融资方式的监管预期。真股权融资、分拆子公司仍将是房企融资、降负债的主流途径。   多元化:投资逻辑转变,挖掘“第二增长曲线”   未来,房企多元化肩负着挖掘“第二增长曲线”的重任,投资布局逻辑也将发生转变,一是投资方向更加聚焦,二是布局方式由经营转向投资入股,投资入股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更快地进入其他产业,且机会成本相对可控、效率也更高。在投资偏好上,房企将更侧重于高成长性、高投资预期以及确定性强的投资标的,既可以控制投资风险,也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投资收益。   投资方向上,房企应紧跟市场风向,关注价值增长空间高的行业。例如存量市场、数字化领域以及生物医药、IT服务与软件开发等科创板热门上市行业等。在互联网、数字化趋势下,可以预计,未来投资价值将集中在相关细分产业的技术独角兽企业上,房企可以重点关注。   07   市场展望:2020年复苏与分化并行,2021年规模高位保持但一城一行情   2020年12月,房地产市场迎年末翘尾行情,30个重点监测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升至高位,同、环比分别增长5%和15%。   具体而言,一线城市供求显著放量,成交环比增长26%,同比涨幅扩容至72%。其中,本月北京、上海和广州市场异常火热,随着供应放量,成交齐创年内新高,同比涨幅都在90%左右。仅深圳成交环比小幅回落,同比涨幅收窄。   二、三线城市分化明显,整体环比增长13%,同比转跌1%。其中,3成二、三线城市成交环比不升反降,受去年同期较高基数影响,半数二、三线城市成交同比转跌,天津、南宁等市场下行压力加剧,同比跌幅都在30%以上。而在供应放量增长的作用下,重庆、长沙、苏州等成交升至高位,环比涨幅皆超40%。   从全年市场走势来看,房地产行业V形反转,市场复苏与分化并行。二季度市场快速复苏,同比跌幅持续收窄,并在5月实现同比转正。6月房企集中冲刺半年度业绩,成交创年内新高。随着下半年房地产信贷政策逐渐收紧,叠加热点城市接连加码调控,9月开始市场渐有走弱的趋势,成交同比涨幅收窄,部分二、三城市更是同比转跌。   聚焦各区域市场,长三角地区市场全面转暖,由于一二手价格倒挂,南京、杭州、宁波等屡有项目“万人摇”。尽管下半年调控政策加码,但杭州、南京、宁波等市场热度不减,全年成交皆实现正增长。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迎来又一个豪宅成交大年,全年总价1000万元以上豪宅成交套数突破万套。   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热度梯次转移,上半年深圳市场出现过热征兆,房价看涨预期强烈,广州市场则不温不火,新开盘项目去化率基本保持在30%的低位。而在下半年深圳、东莞相继升级调控之后,临近的广州、佛山等市场全面启动,成交迭创新高。典型如广州,增城、南沙两区市场持续火热,成交放量增长,占全市的成交比重一度达到50%。   中西部地区市场相对沉寂,重庆、成都、武汉这类核心二线城市市场明显走弱,全年成交均步入下行通道。西安全年成交也明显缩量,主要原因在于高新、曲江这类核心区域供货紧缺,在售项目成交去化依旧不成问题,核心区域限价盘更是频现抢购潮。值得担忧的是,郑州市场下行压力不断加剧,远郊区域率先以价换量,部分项目售价近乎腰斩。   展望未来,2021年央行货币政策或将逐渐回归中性,金融去房地产化,房地产也要去金融化。受限于“三道红线”持续发力,房企去杠杆、降负债已是大势所趋,仍需加大供货力度,并积极营销抢收业绩。居民部门仍需稳杠杆,确保居民杠杆率和负债率不再继续上升。   预计2021年房地产行业销售规模有望高位保持,但各区域、各城市市场或将加剧分化,继而演变为一城一行情。   相对而言,我们更看好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核心城市以及周边卫星城市经济基本面相较出众,人口虹吸效应不减,潜在购房需求坚挺,并有较强购买力支撑,市场前景长期看好。   中西部地区市场或将持续分化,人口仍将不断向省会城市迁移,有望给房地产市场提供较强需求支撑,市场前景值得期许。省内三、四线城市房价现已升至阶段性高位,疫情阴霾下潜在置业群体“捂紧钱袋子”,购房周期明显拉长,成交规模进一步提升空间着实有限。   东北地区人口长期净流出,潜在购房需求及购买力瓶颈尽显,市场前景仍难言乐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依旧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成交规模或将缓步下行。   附:2020年度房企销售排行榜

  • 中房协2020年地产500强排名

    2020-07-30

    3月18日,2020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成果正式发布,备受关注的“2020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500强房企首选供应商服务商品牌”等系列测评榜单揭晓。这项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共同主办的测评工作,已连续开展12年,相关测评成果已成为全面评判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及行业地位的重要标准。  本次发布的《2020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研究报告》指出,2019年房地产逐渐结束粗放发展时代,行业整体规模增速较前两年明显放缓。随着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期,房企总体战略以谨慎、求稳为主,目标增长率进一步放缓,不少企业也调整了经营战略,收缩多元化业务、聚焦主业发展。同样,住宅开发市场的周转速度呈现放缓趋势,部分龙头房企主动放缓货值累计,降低资产周转速度,住宅开发市场从高速增长到稳步增长逐渐成为共识。  同时,房地产行业依然呈现强者恒强的格局,相对于过去兼并收购的目标以中小房企为主,2019年百强房企之间的兼并收购事件频现,行业集中开始加速。  排名:行业十强排名微变,百强整体保持稳定  根据测评报告,2020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榜单前三强由恒大、碧桂园、万科占据。其中,恒大集团再次蝉联第一,碧桂园上升一位至第二,万科排名第三。融创、中海、保利、龙湖、新城、华润和富力分列四到十位,中海名次相比上年提升了1位,十强房企排名整体比较稳定。  此外,百强企业的排名整体保持稳定。百强新晋入榜企业占比约一成,2019年到2020年连续两年入榜企业占比近九成。其中,有25家企业连续12年入榜,37家企业12年内超过10次入选榜单,近半数企业入榜9次以上。  从区域划分来看,华东地区占比38.0%,同比有所下降;华南地区占比19.6%,华北地区占比14.4%,西部地区占比10.0%,同比有所提升,东北地区占比3.8%,中部地区占比14.0%,同比有所提高。华东、华南与华北三区企业数量占比为72.0%,西部地区继2019年之后占比继续提升,发展势头良好。  规模:龙头企业表现稳健,集中程度不断提升  2019年,500强房地产开发企业总资产均值为711.50亿,同比增长17.90%,增速较上年回落8.33个百分点;净资产均值为151.67亿元,同比增长16.13%,增速较上年下降5.07个百分点。整体来看,500强房企资产规模依然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速下滑明显。  具体到企业层面,龙头房企表现依然稳定。2019年,500强房企全年销售规模稳定增长,增速略高于行业整体。其中,销售金额再上台阶,突破10万亿元,增长7.14%;销售面积接近7.5亿平方米,增长4.67%。从龙头房企来看,2019年千亿房企数量为34家,较上年多出4家。在经历了2018年的快速发展期后,规模增速趋于平稳。另外,从目标完成情况看,多数房企完成了业绩目标。部分房企凭借的充足土地储备、合格的产品品质、突出的销售能力,近年来目标完成率均表现良好。  测评报告指出,2019年,房地产行业集中趋势依然得到延续。前四大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金额占比从2013年的6.93%上升至2019年的13.25%。销售金额排名前10、前20、前50、前100的房地产企业全行业销售份额占比分别为25.22%、37.07%、53.62%、64.14%,各梯队市场份额均有不同比例上升。从百强企业销售金额的分段分布来看,2019年1-10强、11-20强、21-50强和51-100强房企销售金额的中位数分别为3972亿元、2056亿元、894亿元、283亿元,其中21-50强企业规模加速扩张。  风险:融资压力略有上升融资成本逐步抬高  随着中央提出“不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境内融资渠道继续收窄,融资成本有所抬高。严峻的融资环境考验房企的融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债务风险。  长期偿债能力方面,500强房地产开发企业2019年资产负债率均值为79.66%,较上年小幅上升0.65个百分点;净负债率均值为96.70%,较上年上升6.98个百分点。整体来看,房地产开发企业杠杆率小幅上升。从近几年来看,资产负债率增速有所放缓,显示出去杠杆已初见成效,行业整体负债率可控。  在行业整体负债继续微升的背景下,企业负债水平不尽相同。龙头房企信誉较好,风险管控能力较强,部分中小房企受融资渠道收紧、销售回款缓慢,前期拿地成本较高的影响,债务风险有所积累,需警惕资金链风险。  发展:盈利水平持续分化,投资态度趋于谨慎  2019年500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净利润均值达12.38亿元,同比增长28.01%,净利润仍保持高速增长,净利增速同比上升0.29%,与上年基本一致。同时,500强房地产开发企业三费均值达11.14亿元,三费占营收的比重为11.92%,同比下降0.46%。这表明市场降温后,房企业务不再盲目扩张,由此削减了一部分经营成本。  房企的盈利水平也在持续分化,房企强者恒强的局面继续。大型房企通过规模化优势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并加大合作项目开发、并购重组等使盈利能力继续提升。销售毛利率上,龙头房企依靠自身品牌溢价、产品力优势等获得了更多利润。步伐相对稳健的大中型房企侧重于利用城市深度精耕细作,挖掘自身区域优势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提高盈利能力。对中小型房企来说,高企的土地价格和运营成本提高持续压缩企业利润,业务尝试转型突破成为未来重点探索的方向。  此外,受制于政策趋严、融资趋紧,房企拿地整体呈现谨慎的态度。拿地选择上也更加注重土地的质量,不在单纯追求数量的增加。从土地布局情况来看,房企纷纷重点关注一二线城市,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等区域,同时关注受都市圈辐射的重点三四线城市。随着人口政策的变迁,城市格局相应发生改变,重点区域的土地储备依然是房企未来长足发展的有力保障。  策略:运营指标维持低位,稳步增长渐成共识  2019年,500强房企平均存货货值为427.21亿元,较上年提升19.35%,增速回落11.08个百分点。500强房企整体存货货值增长速度五年内首次出现下降。存货货值增速下滑一方面是行业整体增速放缓,房地产企业投资趋于谨慎;一方面土地市场溢价率有所下降。从存货周转率上看,2019年500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周转水平保持低位,存货周转率为0.13,与2018年持平。  近两年房企高周转策略的周转重心在开工和推盘,预售之后继续施工的动力不足,从而导致期房销售增速大幅领先于现房销售增速。随着交房硬约束的到来,房企需要花更多的资源在施工阶段,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周转速度。住宅开发市场的周转速度呈现放缓趋势,主要是因为住宅的财富效应逐步削弱。另一方面,从龙头房企新增货值等数据看,恒大、碧桂园等房企开始主动放缓货值累计,降低资产周转速度。住宅开发市场从高速增长到稳步增长逐渐成为共识。  趋势:行业集中开始加速,房企强化内部架构  测评报告显示,房地产行业依然呈现强者恒强的格局,相对于过去兼并收购的目标以中小房企为主,2019年百强房企之间的兼并收购事件频现。在政策趋紧、融资趋严的背景下,企业更容易出现杠杆过高,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从而成为被并购目标;另外从并购方角度看,房地产行业进入稳步发展期,房企想要快速增长,也更多需要依靠外延并购等方式来快速扩充规模。  随着房地产存量市场的到来,存量资产精细化管理的时代正式开启。相对于过去主要依靠房地产买卖溢价获利,在重运营、重管理的存量时代,企业盈利很大一部分将来自于资产增值所带来的回报。一方面,相对于开发业务的融资趋紧、政策趋严,存量资产领域政策红利不断。另一方面,市场上各类企业纷纷对存量资产进行资源整合。随着房地产从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存量资产的投资及管理平台,将资产管理提升至战略层面。  回顾2019年,房地产行业逐渐结束粗放发展时代,500强房企根据自身发展结构、格局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纵向深化内部调整,强化内生力增长,调整内部架构和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综合能力;横向多业务并行,发掘存量市场机遇,围绕“大”字形成“大运营、大物管、大资管”等多重格局,实现打通各个业务链条,增强彼此联动性。房企的经营动向整体显现出保质增量,稳健经营为主,重回款、重利润。  测评报告指出,在行业、政策、市场的变化中,房企的综合能力要经受住考验,首先,需要保持良好的融资能力,探索多元融资途径,获取合理的融资成本。其次,将粗放式发展转换为更为优秀的开发能力,回归"房"的本质,向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在此基础上,提高房地产企业的专业能力,精准获取土储,探索"需求定制"及不同阶层的市场。加强营销力,定向推广,注重营销的内容,深入挖掘客户市场,加强客研工作。此外,通过2019年末来的冠状病毒疫情,房企良好的物业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服务能力对房企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能力。  附一:2020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榜单及子榜单

  • 中房协2020年商业地产50强

    2020-07-30
  • 2019年上市房企百强排名

    2020-07-30

    2019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综合实力榜及单项榜

  • 2020年一季度房企操盘200强

    2020-07-30
  • 2019年房企销售200强

    2020-07-30
  • 中国房地产企业金融能力100强

    2020-07-30

       2019年6月,中国房地产协会金融专业委员会联合课题组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通过对上市房地产企业的研究,重磅推出了《18年度中国房地产企业金融能力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  该成果从大众尚未广泛涉及的中国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的角度,对现有上市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及金融风险进行了排序,为投资机构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参考依据。      中国房地产企业金融能力评价研究一、研究背景过去房地产的发展,往往关注资金规模、周转速度,往往忽略了金融能力建设。实际上,金融能力建设关系到三个方面,一是房地产企业能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提高房地产金融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能力建设的过程也是增强防范金融风险能力的过程。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房地产企业无论是投资、融资都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通过能力建设可以增强合规意识,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三是增强了参与多元化金融的能力。通过能力建设实现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提高现代企业的治理能力。二、目的和意义1.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房地产和金融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房地产企业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风险防范和责任意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以更专业的职业素质和执业操守,提升服务房地产经济的能力。2.为投资者揭示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能力、投资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展示房地产企业的运营管理和经济财富的创造力,对投资者进行房地产投资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3.向房地产行业主管部门揭示房地产企业对金融的运用效率以及房地产企业向金融深化模式转型的进度。4.通过全面、客观地评价房地产企业对金融综合规划运用的能力和状况,提升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力和社会影响力,促进企业进取经营,做大做强,赢取更多的市场机会。三、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是指主营业务为土地开发与建筑、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配套设置开发和建设、代建工程开发与建设,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属于K7010(房地产开发经营)和K7040(自有房地产经营活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初期为数据可得性考虑,以A+H上市房企为评价对象。四、技术可行性(一)名称及理论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重要支撑,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经济运行效率的助推器。金融是房地产业财富创造的强大驱动力。房地产企业对金融的运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创富能力,这种能力最终体现为其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表现,如市场份额、成长速度、行业占据规模及持续发展创新力等。同样,金融也是制约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逾越的门槛。伴随我国房地产行业升级转型及金融政策的变化,房地产企业正在发生从传统产销模式向金融深化模式的转型。基于房地产对于金融的依赖,以及房企经济关系的债权、股权等金融化程度日趋复杂、金融工具使用多样化,本项研究提出了“金融能力”的概念。该概念的具体内涵是:房地产企业的金融能力是指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能力、融资能力和资本营运能力三个方面。其中,投资能力侧重指向房地产企业的战略发展、盈利水平;融资能力侧重指向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融资成本及融资方式;资本运营侧重指向房地产企业对资产、资金的有效运营,其目标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概括起来,金融能力是房地产企业在时间维度上对现在和未来资本存量和流量的金融规划。房地产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又比其他行业更易受国家金融政策的影响,因此,房地产企业构建自身的金融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房地产企业金融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构建自身的金融体系,提高自身的金融能力,进而在整个房地产行业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此项评价研究不但对房地产企业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整个房地产行业乃至金融安全运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二)评价指标及数据基础本项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大部分,分别占评价总分值的95%和5%。其中,定量部分包括:规模、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金运营、发展能力一级指标,量化分析所需数据包括:销售商品现金流、净资产、净负债率(有息负债-货币资金)/所有者权益、全部资本化比率、(现金类资产+存货(修正)+投资性房地产*0.6-预收账款)/全部债务、销售毛利率、存货周转率、利息支出/全部债务、三年平均资本增长率、预收账款/(预收账款+营业收入)、现金比率、筹资活动现金流入等。定性部分分析所需数据和材料包括:开发资质、信用等级、是否百强、直接融资比例(资本市场融资占总融资规模的比例)、信誉状况(过往债务履约情况)等。五、研究成果1、选取2018年A+H上市的210家房企为考察对象。2、定量考核指标的选取:规模、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金运营、发展能力共5大部分,12个子项;定性考核指标的选取:开发资质、信用等级、是否百强、信誉状况共4大部分。3、针对每一个考核指标,规定其优秀、良好、平均、较差、以下5个级别的数值区间及对应分数并进行打分,按权重求得打分均值并排名。4、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金融能力评价研究对象为在上海、深圳、香港上市的房地产企业,评价中结合定量和定性指标对房地产公司金融能力进行评价,其中,定量指标占95%的权重,定性指标占5%的权重。定量指标数据来自各公司2018年年报。基于沪深和香港会计准则在会计科目设置、统计口径、货币计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研究中对大陆在港上市公司的数据统一进行了可比性修正,以便两地房地产上市公司能够在基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分析。5、2019上市房企金融能力TOP100成果研究显示,2019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金融能力TOP100企业,来自沪深交易所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含同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共54家,来自港交所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共46家,其中华润置地、中国海外发展、华侨城A位居三强。龙湖集团、招商蛇口、保利地插、万科A、金地集团、长实集团、世茂房地产分列第四至十位。总体来看,金融能力前100强房地产上市公司实力较强,销售业绩良好;从偿债能力看,资本化比率适中,现金比率较高;盈利水平较强,存货周转较快,资金成本控制较好;从发展能力来看,资本增长速度较快,未来业绩具备较强保障。上榜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以民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共58家,充分显示了在我国房地产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形下,民营房地产公司依靠强大的金融能力,在房地产市场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国有或国有背景房地产公司依靠较强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和开发能力优势,也成为上榜名单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排名公司简称总得分总排名公司简称总得分1华润置地95.4926首创置业85.472中国海外发展94.527苏州高新85.113华侨城A92.9728碧桂园84.874龙湖集团92.8329九龙建业84.785招商蛇口92.3630宝龙地产84.56保利地产92.2431时代中国控股84.437万科A91.9232荣盛发展84.338金地集团91.6533中国奥园84.289长实集团91.4834北京城建84.1610世茂房地产90.2735光大嘉宝83.8711中国金茂89.4636华夏幸福83.5112远洋集团89.3537北京北辰实业83.213绿城中国88.9638富力地产83.214新城控股88.0639恒基地产82.9415深圳控股87.6640华发股份82.9416蓝光发展87.1441路劲82.7417雅居乐集团86.8342深振业A82.7418旭辉控股集团86.7643首开股份82.6519天安86.6544上海临港82.5720滨江集团86.5345中华企业82.5121龙光地产86.3646电子城82.4622合景泰富集团86.1947世荣兆业82.3723越秀地产85.9148绿地控股82.2624金科股份85.8549美的置业82.225深物业A85.7650禹洲地产82.13总排名公司简称总得分总排名公司简称总得分51中骏集团控股82.0676中国恒大79.6652中房股份81.9977广宇集团79.6653五矿地产81.7478中国武夷79.6454京能置业81.6479绿景控股79.5855正荣地产81.5980新湖中宝79.5456南京高科81.5181南山控股79.4957融信中国81.3382冠城大通79.3758卧龙地产81.283凤凰股份79.359佳兆业集团81.1384沙河股份79.360上实发展80.8685荣安地产79.2461城投控股80.6986新黄浦79.0562迪马股份80.6487华远地产79.0463苏宁环球80.6188荣丰控股78.8664庄士机构国际80.6189卓尔智联78.4465融创中国80.3290京汉股份78.3466万业企业80.3291海航基础78.2867顺发恒业80.2192大龙地产78.2668众安房产80.0293粤宏远A78.269汉国置业80.0294景瑞控股77.9170雅戈尔79.9195万城控股77.7971光明地产79.996花样年控股77.7672香港建设(控股)79.8897丰盛控股76.6473保利达资产79.8698瑞安房地产76.5674弘阳地产79.7999财信发展76.3975美好置业79.77100三湘印象76.3

  • 2020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华东华中区域测评成果揭晓

    2020-07-30

    中房网讯 作为国内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核心区域之一,华东与华中“七省一市”一直是业内最关注的地方。6月23日,《2020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华东华中区域测评研究报告》正式发布,这是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连续第6年发布该项区域测评研究成果,也是对该区域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和房地产企业的一次全面盘点。  根据报告显示,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安徽、河南、湖北、湖南,这华东及华中区域的“七省一市”在2019年市场分化较为明显。销售金额方面,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呈现正向增长;销售面积方面,江苏、福建、河南同比正向增长。华东区域的优越位置,经济基础较好,且房地产起步较早,为区域房地产企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华中区域虽然增长速度略有放缓,但随着区域对人才吸纳的不同强度,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也将带动房企来此发展。整体而言,区域内部分企业在战略转型、区域布局、产品升级和改革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取了较好的成果。  部分区域销售略显疲弱,但开发投资均在正增长  测评报告显示,2019年华东和华中两大区域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均略有减少,且小于全国平均,销售金额同比则稍有增长,也小于全国平均,面积和金额占比与上年基本持平。从整体来看,华东、华中区域相对全国而言销售均表现疲弱,且华东区域相对更加明显。  其中,华东区域四省一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0733.01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3%,占全国销售面积的23.7%,占比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销售金额共计49577.85亿元,同比增长5.4%,占全国销售金额的31.0%,占比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华中区域三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为31983.09万平方米,同比减少0.4%,占全国销售面积的18.6%,占比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销售金额共计22339.76亿元,同比增长6.7%,占全国销售金额的14.0%,占比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从各省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同比增长速度来看,2019年,江苏、福建、河南销售面积同比增长率为正,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湖南销售面积同比增长率为负;除了安徽省销售金额同比增长率为负外,其余六省一市销售金额同比增长率为正。  从房地产开发投资看,七省一市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福建、安徽、湖南同比增长达到两位数,但增速相对上年涨跌不一,浙江、江苏、湖南增速同比有所下降,上海、福建、安徽、河南、湖北增速同比有所上升。  此外,各省市土地购置情况出现明显分化,2019年,上海、安徽、河南购置面积小幅增加,其中上海在连续六年下降之后首次正增长;浙江、江苏、福建、河南、湖北购置面积大幅减少。土地成交价款方面,湖北大幅增加,上海、安徽小幅增加,浙江、河南、湖南小幅减少,江苏、福建大幅减少。从新开工面积看,上海、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有所增加,浙江、江苏、福建有所减少。  华中稳步前进,华东长三角成品牌房企土储首选  测评报告认为,华东华中区域继续在房地产市场保持了良好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华东区域方面,一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规划范围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27个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速发展。区域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城镇之间经济社会联系密切。按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的新型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众多品牌房企将长三角地区作为土储的首选,根据克而瑞数据,截至2019年12月31日,30家样本房企长三角区域总货值约9万亿元。其中超过5000亿元的有4家,分别是融创、绿地、恒大和碧桂园。而福建作为海西经济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地理位置优越,南接粤港澳大湾区、北接长三角经济区,承担着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重要任务。  华中区域方面,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销售面积和金额均呈现上升态势。规划上,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以郑州为中心引领中原城市群。从人口情况看,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核心城市人口流入保持稳定。  那么在这两个优势区域里,哪些房企又表现更为出色呢?主办方以注册地或总部所在地为区域划分标准,对区域内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行了测评。从本次测评结果来看,绿地、新城、世茂、旭辉、正荣在2019年表现突出,分列上海区域前五名;浙江区域中,绿城、祥生、滨江分列区域前三;江苏区域中,中南、弘阳、朗诗持续优异表现,位列排名前三;福建区域中,阳光城、融侨、禹洲占据区域前三位;安徽区域中,恒泰、新华、伟星分列区域前三名。华中各区域中,建业、正商、康桥凭借在区域内的优异表现,位列河南前三;奥山、武汉地产集团、福星惠誉分列湖北前三;中建信和、长沙房产集团、海盟占据湖南区域前三名。  深耕与创新成为区域内房企关键词  测评报告显示,2019年,华东华中区域内多数房企继续坚持主业深耕,战略方面多围绕“1+X”,即聚焦主业,多元业务协同的方向发展,更加重视集团健康、可持续发展,针对多元业务的布局更加审慎,多数以围绕房地产上下游业务为主。其中,物业管理行业规模稳步增长,不少房企在该领域重点布局。此外,商业地产多数实现正向增长,长租公寓、文旅地产等方面房企也积极参与,但装修、文旅城运营、园区开发运营等业务布局则较少,规模有待增长。  在区域布局方面,以新城、世茂、旭辉、融信、中梁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继续深化全国布局,但也都在长三角和华东的强二三线城市群持续深耕。以阳光城、中南、正荣、绿城等为代表的房企则坚持区域深耕,立足大本营及周边城市,以此为根基向外辐射。以建业、滨江为代表的房企则是城市深耕的典型,他们发挥自身在当地的独特优势,在细分领域形成错位竞争,取得了不错业绩。  另一方面,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愈加受到房企的重视。2019年,房地产企业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方面有较多新的探索和尝试。产品方面,产品力成为区域内房企关注的重点,关注居住需求,贴近生活场景,纵向打造产品深度,横向拓展产品宽度,基本已成区域内房企产品策略的主流,房企不断在户型、外立面、园林景观、风格定位等方面推陈出新,通过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减少产品同质化。技术创新方面,龙头企业都在建造工艺工法上不断升级以提高效率和质量,比如旭辉推行的“1+1+1”模式的2.0体系。在城市建设创新方面,TOD模式发展迅速,绿地、绿城等规模房企较多参与到TOD项目的投资开发当中。在销售方面,线上线下的结合,内场外场的结合的营销创新已经成为房企的标配。  附:2020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华东华中区域测评榜单